阅读指南
为什么说孩子是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现在中国家长们最坚定的信念和最执着的追求。于是中国大城市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背起了重重的书包,开始了繁重的学习。每天的学习内容安排地满满的,算术、语文、钢琴、英语、体操、游泳…… 孩子们别说没时间玩,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中国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在是揠苗助长,摧毁了很多原本生性阳光,情趣盎然,聪明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们都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利于他们的自然成长,在教育程序上是南辕北辙的。
   反观美国的教育,小学是最轻松的时期,基本上是以玩为主,学习是最轻松的。中学也基本上没什么压力,可以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到了高中才有些分量,学习内容增加了很多,开始淘汰和筛选,并开始分科或分化人生了。到了大学,才是知识学习的开始,到了研究生时期,就已经基本在专业上走的很深了,可以说是本专业的精英了。这个循序渐进的教育程序,其实是大有深意和科学依据的,非常符合人类生长成熟的自然过程
   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学以致用,他们从来不强行向孩子们灌输无用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做projects,通过Project让孩子们自己去找需要完成它的所有知识、数据、材料……,并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去完成它。这种培养主动思考,主动去通过找所需各种素材去完成一个项目的训练,和他们长大后,在各行各业所从事的事业非常相像,不过是简单的缩小版而已。中国的孩子很少有这种培训,他们都是安静地坐在课堂里,听老师在那里白话,然后死记硬背那些现成的结论,还不能提问题。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勇气。
   我曾问过很多家长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素?到底是知识技能重要?还是诸如:价值观、社交能力、语言交流能力、阳光的性格、好奇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决策能力、健康的体魄、正面的人生观、动手能力…… 他们多数都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最后也都同意,后者是更重要的成功要素。因为,无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干什么,这些素质都是必要的,是成功的要素。那么,既然学校时期,没人知道自己孩子长大会做什么,为什么不去培养他们这些无论干什么都必须有的素质,反而过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填充呢?这除了可以满足有些弱智家长的虚荣心外,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呀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要素,它是一个人自幼年起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它是主导个人立身处世的心理行为准绳。它包括个性、意志、情感、智力、世界观、理想、信念、传统习惯等要素。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等对外界事物评价的数量方面,也具体表现在个人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生活等综合行为适应能力的完善等质量方面。具体地说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即对外界环境综合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及各方面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社会贡献及他自身的心身健康关系极大。在当前社会中,提高心理素质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不容否认的紧迫性及重要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我们应该选择的最佳教养模式是:
y(↑)+z+x=A
而不应是 y(↓)+z+x=B
其中: y~心理素质 z~才智 x~勤奋 A~成功 B~失败
   我们在临床上见到不少心理障碍患者,实际上他们的智力水平很高,但心理素质极差,他们缺乏挫折及磨难经历,一旦离开了保护伞(家长),便经不起风吹雨打,更谈不上暴风骤雨,因对社会适应不良而败下阵来,他们的才能及勤奋就会被淹没,发展平平庸庸,难以达到自我满意,有的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
    下面介绍一例适应障碍的中学生的情况。 男,17岁,高中学生,自幼聪明勤奋,深得家庭宠爱,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为三好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平时性格内向,虚荣心强,与人来往较少,高中三年级时出现严重嫉妒心理,对于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开始嫉恨,整天左顾右盼,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胡思乱想等适应不良症状,成绩下降。曾在门诊误诊为早期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经疏导治疗,症状全部消失,提高了心理素质。病人在大学四年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习、工作、恋爱等方面都达到了自我满意。
    下面是他自己的总结
: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几年前我就是因为心理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而险些铸成终身大憾。
    回想这几年我与心理上的病魔作斗争,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历程,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后续总结
心理疲劳是健康的最大敌人
  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太累、太疲劳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
   临床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工作压力、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日积月累,在心理上会造成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还能引起诸如偏头痛、湿疹、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
   因此,心理疲劳不可忽视,一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感到疲惫不堪时,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和治疗
   1、要找出导致心理压力的原因
   如果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不顺利、身处逆境等,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多做自我批评,事不随愿,反求诸己。家和万事兴,以身作则,团结同事,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快乐自己!
  2、要学会自我调节
   关键在于平时要养成开朗、乐观的生活习惯,遇到困难要有信心,有主见,同时待人处事要厚道,把事情看淡一点,吃亏是福,这样方能避免由于生闷气、无端的发怒而引起心理疲劳。
   3、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浪费
   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十之八九,当你认识到某些令人烦恼的事儿不能改变时,最好还是面对它,这并不意味着懦弱,反而说明你有勇气、有信心,应避免那些无休止的、让人精疲力尽的苦思冥想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盲目地追求完美,这是节省心理能量、减少心理疲劳的最佳方法。
    另外,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什么工作都全力以赴,应多动动脑子,实干还得加巧干才是聪明人!
怎样消除心理过度疲劳

  
国著名心理学家曾警告说:"过度疲劳的人是在追求死亡"。目前,在我国因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导致有些人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产生心理过度疲劳的不好状态。
   过度劳累的人常常会产生焦虑、急躁不安、抑郁、心理障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等心理问题。并且,从生理层面上讲,精神长期紧张,过度疲劳会引起人的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极易引起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等心身疾病。所以,作为高危人群,及时有效的调试紧张疲劳的心理,避免身心的过度疲劳累是当务之急。另外,凡事不要一根筋,要有两手准备,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也不要绝望。否则,期望过大容易造成下丘脑损伤,造成终身遗憾。
   1、 应及时放松自己

   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我们应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双休日郊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无害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多到基层现场做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少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等等。
   同时在复杂紧张的工作中,应保持心理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应养成轻松、乐观、勇敢、果断、灵活、随便等良好的习惯,为人处事应该诚实、稳健、包容,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2、制订适合自己能力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精神高度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工作量确实大而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和自身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有关。如不少人以为只有拼命干,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加薪和晋升。还有的工作缺乏信心,常常担心自己被炒鱿鱼和被别人超过等等。在工作方法上也有问题,如工作不分轻重缓急,事无巨细都亲自干,工作效率低,墨守成规缺乏创意等。对此,我们应学会“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工作方法,抓好主要矛盾,以提高工作效率。拿得起放得下,下班后就充分休息,不惦记工作,做到劳逸结合。
   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诱发心理疲劳的因素,为此我们应适应与同事、与单位的关系。让自己与同事、单位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状态之中,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以保持平衡的心态。
   3、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由于客观原因,大多人不得不处在一种工作压力较大的状态下,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和桃战。对待晋升加薪应有不计较随遇而安的心态,通过这些来提高自己的抗干扰力。
   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如琴、棋、书、画、游泳、打球、旅游等等。兴趣广泛,可及时地调试放松自己,有利于消除工作的紧张和疲劳。
   4、寻求外部的理解和帮助
   如果我们已经产生心理问题,可经常向家人、知己倾诉,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寻找机会,参加有关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许多大企业就要求员工参加工作压力管理和减压等心理训练课程的学习,同时这些国家也要求企业提供学习、训练的机会。为了提高心理素质,完成任务,我们有关部门和企业也应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以利于员工及时消除心理问题,避免心理过度疲劳状态的产生,保证员工身心的健康!须知:健康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强迫症和恐怖症的根源和机理
   一个同学退学,只是因为老师讲课粉笔沫子到处都是,老师真可怜啊!我怎样帮助老师?就听不下去课了,最后退学。
   这种善良就是过了头,就是无限善良了。紧张一次一个痕迹,紧张一次一个痕迹,时间久了,自己就处于始终的紧张状态之中,但自己却感觉不出来,却认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脾气了。一旦到了青春期(或更年期),当你遇到一个所谓的紧张刺激,就是超负荷,虽然对其他人来说不一定构成紧张刺激。但对你来说,当一个所谓的超强刺激出现时,就会在大脑皮层上出现一个兴奋灶,就是兴奋点,这个超强的兴奋点按照负诱导的规律,在这个兴奋点的周围必定要出现抑制,形成一个包围圈,即形成了一个病理性的惰性兴奋灶,顾名思义,这个兴奋灶懒不容易跑掉,老是停在这里不容易消除。为什么我们出现了这个症状老是重复,我们现在怕一样东西,为什么老是怕。我想克服,为什么老是克服不了?我明明知道我是不应该怕的,我为什么老是控制不了,什么原因?什么在作怪?就是这个惰性的病理兴奋灶在作怪。这就是强迫症和恐怖症的根源和机理
    为什么跑不掉,它老是在重复?在长期疲劳的基础上,一个超强刺激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的个性演变过来的,常年的紧张后形成了一个惰性兴奋灶,这个惰性兴奋灶出现了以后,心理医生怎么说也打不进去,因为这个包围圈给包围住了,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这个症状老是想、老是想?自己明明知道不应该想,不应该做,我们不这样做就难受,为什么还这样做,不是吗!?就是好不了!自己知道不知道,就是它的原因,就是这个病理兴奋灶在作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有体会。打不进去,任何人劝说,劝不进去。但是,当你心情突然愉快的时候,这个愉快可不是看到我笑一笑,这就愉快了,而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愉快,轻松的时候一下子没有了,什么症状也没有了,什么病也没有了,有这种感觉,你们大家都有体会吧!久病成名医了,是不是?当心情真正愉快的时候,好像什么病也没有了。
   可是,一旦你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个兴奋灶就扩散了,它可以冲破这个包围圈,扩散到满脑子都是这个病理兴奋灶,假若我怕一个玩意儿,这个也怕,那个也怕,都怕起来了。   
  现在,我讲的理解了吧!有时候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它也扩散。例如:感冒了,发烧了,这都是负性的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时候,出现扩散。我想大家很多同志都有这种体会。因为这个强迫和恐怖得的就不是一天半天,由于这个惰性病理兴奋灶暂时的存在,很多恐怖的同志就在逃避,他明明知道这个杯子不可怕(医生拿起了讲桌上的水杯),别人都敢拿,可是他就不敢拿。你叫他拿,他说我知道哎,没有什么问题。你叫他去拿拿看,他就不拿!因为什么?因为他这个惰性兴奋灶还正兴奋之中。因此,他逃避。假若说我们不真正逃避现实,你可能在第二阶段就会成为佼佼者。
   我今天讲了内因问题,讲了2点,一个是年龄,一个是性格。我又倒过来讲强迫症机理。有的同志说,你的那个书里为什么只写强迫症和恐怖症,而不写忧郁症、焦虑症和其他?因为焦虑症和忧郁症只是大脑处于兴奋和抑制的疲劳状态,而没有这个惰性的病理兴奋灶。但是,这个惰性病理兴奋灶就是一个难点。因此,世界上都认为强迫症是最难治的,原因就在这儿
   我为什么写书的时候,拿强迫症做样本和模型,只有搞这个工作的内行才知道。假若你的强迫症好了,你的那个忧郁症迎刃而解。因为你仅仅是个大脑疲劳状态。假若你能攻克这个惰性病理兴奋灶,你的疲劳的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我最后讲这个问题?因为它和我们这个特殊的个性,与过分的忠厚老实、严谨、善良、伦理道德观念过强,做事一丝不苟的个性有密切的关系(注:一个人言行达到人们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就可以了,过了头的好就是偏激或失掉平衡,这也是受社会上极左思潮影响的恶果,危害了心理的平衡,即过犹不及)。当你有这个特殊的个性时,你说你不紧张,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自己往往认识不到,因为我从小已经习惯这样了(注: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思维的活动也是这样。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以后,思维活动就会失去了平衡而走向极端或者变态,形成强迫状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钻进牛角尖出不来,患上强迫症。要想从牛角尖里出来,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不走极端,对人对己都要客观公平,不追求100%,长期坚持60分万岁就好了。因此,走极端这是自己害自己。保持心态平衡才能心身健康)。    
快节奏损害国人心理健康
   当下,国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建议及早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你是否在失去工作后一直感到情绪低落,或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而产生睡眠困难?那么你并不是很孤单,因为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心理障碍的困扰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干部介绍,2012年至2014年进行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发现,心理障碍是比较普遍的,以多种综合征为标志,包括抑郁障碍。心理障碍患病率上升到占人口的4.06%,高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有限地域进行的一项类似情况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这个比例是在4月7日为纪念世界卫生日而召开的一次情况汇报会上给出的。调查涉及31个省份。没有给出接受调查的人数。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也称为躁狂抑郁症,该病患者在"情绪高涨"、充满活力和深感抑郁之间摇摆)、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物质所致的疾病障碍。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步伐,在公众中引起了更多压力,因而增加了罹患心理障碍的风险。" 虽然很多人没有被临床诊断为患有抑郁症,但他们确实感到痛苦,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也受到损害。
    虽然他们没有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但他们仍然为持续存在的问题所困扰。在这个阶段,公众必须加以密切关注并获得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在中国,有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无法接受的沉重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抑郁症导致的缺勤、医疗费和丧葬费每年会使国家损失约78亿美元。
神经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一、神经症概述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疾病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英文名称neurosis,就诊科室——神经科,常见病因,社会心理因素,不健康素质,人格特性等。
   常见症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传染性:无。
二、病因
   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
。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完全完整。神经症也是门诊神经科中最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
   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
。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变化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等。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2.心脏、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症状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又称心脏神经症,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中介下,受精神因素影响的综合症。临床以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或换气过度、濒死感为主要症状,此外尚有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等症状。
四、检查
   对神经症患者必须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时要注意某些躯体症状的早期,其阳性体征也不是一二次就能查出来的。
五、诊断
  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才能诊断神经官能症:
1.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相应的,可以解释其症状的躯体疾病;
2.精神因素在其发病及病情变化上有很大的影响。
六、鉴别诊断

1.脑损伤综合征 如脑炎、脑外伤、脑血管病、一氧化碳中毒等病变的恢复期可以有类似表现,但常伴有智力损害、肢体瘫痪、神经麻痹,脑CT或脑电图异常可帮助鉴别。
2.焦虑症
   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的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虽然也有心慌、气短、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出汗、肢体震颤、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症状,但与神经症不同的是病史比较短,而且可以询问出导致焦虑的原因。
3.甲状腺机能亢进
   患有甲亢的患者有类似神经症的表现,但通过临床体检化验可以发现一些甲亢特有体征,如眼球突出、双手细震颤、甲状腺轻度肿大、血中T3、T4增高等可资鉴别。
七、治疗
   神经症属于心因性疾病,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及其他物理治疗。患者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对症治疗,消除病因,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惕你身边的杀手——抑郁症
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以情绪低落、悲伤、失望、兴趣下降、无乐趣为主要特征,常伴随紧张不安,失眠早醒,体重下降,周身不适等身心症状。抑郁症就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是常见病,而不属于意向意志和思想品德出现的问题。但它的临床表现和许多常见的内科疾病相似而经常被忽视。 2、抑郁症会自行康复吗? 抑郁症不是一种很快就能自行康复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会影响全身生理状态的慢性、易复发的疾病。抑郁症会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生活能力减退,同时会明显降低你的社交、工作和生活能力。如果你同时还患有其他慢性躯体疾病,抑郁症还会减缓这些疾病的康复,延缓康复或延长住院时间。 3、抑郁症可以治愈吗? 目前已经有多种疗效确切的抗抑郁药物,其中选择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可以增加脑内五羟色胺的浓度,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推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配合心理治疗,会使你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
战胜抑郁的自我疏导10个方法
   在你感到抑郁消极,心境极坏时,认识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你自我解脱:
1、知足常乐。不要没有事实根据乱下结论。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增强信心和勇气,战胜自卑心理。
2、分清是非在抑郁中,常常感到自己好像做了很多坏事,把别人的屎盆子扣在了自己的头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歪曲事实。
3、自我表扬主观认识好走极端,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用望远镜看自己的优点,偏激得很啊!应肯定优点发扬光大!
4、自我鼓励。自卑心理支配着你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消极抑郁的根源,应自尊!
5、从实际出发。当你进入抑郁怪圈中,你的认识已经变得很荒谬。但是,只要你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待现实,你的抑郁情绪就会大大减轻了。尊重现实,实事求是!
6、自我肯定。心境的好坏取决于认识,当你感觉做得对的时候,正是你有了积极的认识了。
7、自查整改。要反省找到自己抑郁的原因,点点滴滴地把它记录下来,逐条分析,自查整改。发扬主观能动性,自我矫正,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8、心理疏导。及时找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苦恼,求得帮助,转变心理状态,取得正确的认识。坚持这样做,抑郁情绪就会逐渐好转。
9、宰相肚里能撑船。多看自己的优点,少做鸡蛋里挑骨头的傻事。正常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10、自强不息。自我表扬,自我鼓励。找出你自卑的原因,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长自己的志气,灭自卑的威风。
一个忧郁症患者的自白
  男,32岁,工程师,忧郁症患者,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对人对事无兴趣, 要求心理治疗。
   病情自述 当我提笔向您倾诉我的经历时,思绪很乱,不知从何讲起。我的脑子里经常出现一片空白,我怕拿起笔写东西,怕动脑筋。脑子里好像装了一块大石头,硬梆梆的,压得我抬不起头来,也动不起来。神经总是很紧张,办事、说话总是谨小慎微,怕这怕那。但是真的干起事来或说起话来又常常是冲动、焦躁的,事干不好,话也说不好。事后,自己脑子里老是摆脱不掉刚才干过的事和说过的话,想着当时的情景,想来想去,担心这,担心那。走路想、坐车想、办事想,吃饭也想,一刻不得安宁。然后就更加怕干事、怕讲话、怕与人交往,甚至怕见人。每天感觉都很疲劳、很累,但内心里对一切又都不服气、不甘心,很想干一番、说一阵。这种十分矛盾的心理使我非常痛苦。这种状况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十四五个年头了。
   15年前,我考入某重点大学后,自我感觉记忆力差,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比其他同学迟钝,并有厌学情绪,晚上睡不着,白天头昏,总是感觉处处不顺心,总爱胡思乱想,有时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些变化,担心自己身体出毛病,如心、肺、肠、胃等器官的功能失调,身体稍感不适就赶紧到医院去看病。后来整天都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忧。精神紧张时,上述情况更明显、更强烈。
   参加工作后怕见人,尤其是怕见熟人,不敢与人对视,否则就感到全身不自在,脑子就像要凝固了似的。
  
结婚后,生活还算顺利,但总是感觉疲劳,情绪不佳,连报纸也不想看,总想睡觉,可体力总是不能恢复,感到生活无任何意义,有时候轻生的观念长时间在脑子里盘旋。我深深感到这种恶劣的情绪若不能得到心理医生的治疗,将给我带来终生的磨难。
   经过心理疏导治疗后的发言
   今天我太激动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心理疏导集体治疗班,这10天的疏导使我沉寂已久的心又开始跳动了。
   今天是我很长一段时期里首次去父母家探望两位老人。我把自己的心理变化和目前的状况向二老讲述了一番,二老脸上都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是啊,多年来,二老对儿子不理解的谜终于揭开了。这是因为我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才能被父母、妻子、领导、同事了解……他们是何等高兴啊! ……
   患者治愈后告别医生时的留言

是星星,总要发光,
是玫瑰,总要开放,
是蛟龙,总要腾空,
是鸿鹄,总要飞翔。
不必让泪水汩汩流淌, 也无须凄惨地对着月光惆怅。
太多的泪水会将活力淹没, 过浓的惆怅会把锐气埋葬。
既然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就该有一个辉煌的灵魂;
既然有"生当作人杰"的理想, 就应该有英杰的气宇轩昂。
怎能无休止地自怨自艾, 怎能反反复复地把痛苦品尝,
又怎能让风霜把灵魂冻僵, 更怎能轻易向死亡投降?!
夜色茫茫终不会长久, 黎明的降临谁也无法阻挡。
飞短流长又算得了什么, 无聊的话语扔给无聊者去思量。
路途坎坷,风雨雪霜, 终会被毅力、自信化为生命的芬芳。
拼搏的汗水、开拓的血迹,
也将被坚韧刚强奏出人生的昂扬。
再次升起远航的风帆, 继续展开飞翔的翅膀,
涉水过残冰,伴月度黑夜,
残冰之前定有春光, 黑夜之后必有曙光!
只吃不运动容易患上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说,大约10%的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且近一半的成年人是前驱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1980年,中国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比例不足1%。但在过去30年里,中国迅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财富和新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喜爱快餐和含糖饮料。所有这些都会导致肥胖和多种健康问题。糖尿病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吃饭多、喝水多、尿尿多,体重减少。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令人早亡的风险加大。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失明、心脏病、中风、肾衰、截肢等。
   一项新的大型研究称,患上糖尿病的中年人可能会缩减多年寿命。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平均减寿9年。然而他们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糖尿病控制情况不如高收入国家。他们还发现,城市居民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乡村居民的两倍,但后者平均减寿10年,而前者平均减寿8年。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由于延迟诊断和治疗,2015年中国有130万人死于糖尿病相关疾病。
   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
。但中国的问题在于,大部分患者并不知道他们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许已经开始对心脏、血管和肾脏造成损害。2型糖尿病通常与肥胖和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有关。它约占中国糖尿病病例的90%患者可通过运动、饮食和适当使用胰岛素及其他药物来管理血糖水平。中国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则同其他地区的水平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说,除非中国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与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否则到2040年,预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从目前的1.1亿增加到1.5亿。
糖尿病营养治疗指南
   医学营养治疗进指南,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吃?
    格局打开,跟着指南走,老年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干货都在这里!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是指临床条件下对糖尿病的营养问题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及监测。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全程。从营养角度来讲,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改变饮食习惯较为困难、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更高、更易发生肌肉减少症等。如何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医学营养治疗?首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
问:能量控制对于糖尿病治疗乃至预防糖尿病相关风险均至关重要,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不是也要注意控制能量摄入?
答:在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中,维持能量平衡至关重要。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认为维持能量平衡就等于"吃得越少越好"。有些患者已经出现明显的消瘦,仍然按照公式计算食物中的能量值,甚至摄入更低的能量,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能量应与其体力活动及健康状况相适应。
   老年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更易发生肌少症。此外,老年糖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高于营养过剩。因此,应避免单纯追求体重的降低,过度限制能量摄入。依据指南推荐,老年患者可以按照每天25-30kcalkg体重计算能量摄入。如果已经出现体重下降或消瘦,能量系数要比普通糖尿病患者更高一些,有助于降低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
  总而言之,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防止能量摄入过多,造成代谢不平衡,更要预防能量摄入不足威胁到健康。
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素摄入量为多少合适?
答:第一个原则是尽可能与以往的饮食习惯相适应。老年人改变饮食习惯较为困难,可基于固有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个原则是食物多样化。我们不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好血糖,饮食过于单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食物摄入更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患者每天至少摄入13~15种食材,涵盖谷薯类、蔬菜水果类、肉蛋奶及豆类、油脂类四大类食物,各类食物组合起来,有助于让一天的饮食达到平衡。
   第三个原则是关注主食的质量,合理选择主食。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多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1)的食材,比如全谷类的粗粮、全麦面包、淀粉含量高的根茎类蔬菜等。这些食材相比精米精面对于血糖的影响更小,应保证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主食至少一半为低G1,的食物。
   第四个原则是多摄入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有助于控制总能量,改善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肌少症的风险较高,因此建议饮食的蛋白质供能比要比成年人高一些。蛋白质的摄入量要达到每公斤体重1.2g左右,而且优质蛋白质需占到50%以上。
   第五个原则是尽可能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 微量元素的植物类食材,例如新鲜蔬菜和水 果。
    最后,尽量保持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时下的一些所谓的糖尿病防治方法,例如过年不食,只吃肉、不吃主食,并不适用于老年糖尿病人群。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规范的平衡营养膳食、规律进食, 防止出现营养不良。
问: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
答:一般来讲,对于中国的老年人群,碳水化台物的供能比为45%-55%,脂肪为20%-30%,蛋白质为15%-20﹪。这样能够满足老年人对营养摄入的基本需求。
吸烟是花钱害自己
   吸烟的危害 烟草燃烧后含有20多种毒素,对生命危害最大的要算尼古丁了。吸烟有三大危害:
1、可以直接毒杀生命
2、可以破坏人体的营养成分
3、可以诱发多种疾病    由于吸入体内的烟对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有恶性刺激作用,因而有人认为它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呼吸道感染甚至为口、唇、舌、食道、呼吸道等癌症的诱发因素。
   吸烟不但会提高罹患肺癌、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而且显著降低人体免疫力。这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吸烟者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以及为什么他们的牙龈痊愈得比不抽烟的人慢。TNF-α和hBD-2蛋白发挥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吸烟导致它们还没加入战斗就被"杀死"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1亿吸烟者。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和过渡型国家。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注意到,吸烟明显令人加速衰老和听力下降。
    吸烟者的牙组织里几乎没有TNF-d蛋白分子——这是激发免疫细胞活性的最重要物质之一,负责释放炎症并将免疫系统转到"紧急状态机制"。同样地,吸烟者牙齿中的另外两种信号分子也非常少——负责抵抗微生物的β-防御素2和β-防御素3
    科学家指出,这种区别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吸烟者患有需要切除神经的重度牙髓炎以及各种牙龈疾病的概率要高一倍。在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免疫系统活性也是因类似方式而下降。
  烟焦油内含有4000种化合物,其中至少有43种化合物会引起癌症。肿瘤学上有一个“勃氏吸烟指数”,计算方法是,用每天吸烟的支数乘以吸烟的年数,如果乘积大于400(支/年),患肺癌的危险性会比不吸烟的人高出10倍以上。肺癌、喉癌、食管癌等超过三成的癌症发生与吸烟相关。此外,吸烟还会造成二手烟、三手烟污染。
    事实证明,那些大量吸烟、喝酒的人在前瞻性记忆力方面显示出较大程度的缺损。事实上,吸烟和饮酒加在一起会对吸烟者造成"双重打击"效应。这三种能力支撑起我们日常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独立生活将会变得困难得多。即,会破坏人们的自理能力。
    美国癌症学会报告称死亡率较1991年下降了25%,死亡人数减少了约210万人。过去这25年来的这项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吸烟人数稳步减少。
   早在2005年,中国就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在被警告将有三分之一的年轻男性因吸烟而早衰之后,中国才开始认真地贯彻公约内容。世卫组织报告称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本世纪将夺去两亿中国人的生命,并使数千万人陷入贫困。

戒烟好处立竿见影
1、20分钟:血压、心跳、手脚体温恢复正常。
2、8小时:血液内的一氧化碳及氧气浓度恢复正常。
3、24小时:味觉、嗅觉恢复敏感,心脏发病率减少。
4、72小时:肺功能增强。
5、2星期至3个月:血液循环增加及肺功能增加30%。
6、1个月至9个月:肺感染减少,咳嗽、疲倦及气喘明显改善。
7、5年内:肺癌死亡率下降1.9倍。
8、10年内:喉癌、膀胱癌、胰腺癌的发病率相继下降,肺癌死亡率下降,相当于不吸烟者患肺癌的死亡率。
   人们需要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对健康、教育和职业方面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所以,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立即戒烟限酒势在必行神清气爽是在戒掉吸烟后才能获得的久违舒适感啊!    
吸烟或令烟民"黯然失色"
   与健康人相比,每天抽一包烟以上的人分辨颜色的能力下降更快、老年更易失明。上述结论来自英国《精神病学研究》月刊。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史蒂文·西尔弗斯坦介绍说:"同行们过去已经证实,抽烟几乎会令视网膜功能退化的病变风险翻番,加剧眼部炎症及晶状体浑浊。我们证明的则是,大量抽烟或者长期身处被动吸烟的环境当中,都会对人的颜色辨别能力以及对几何形状的辨识度产生负面影响。"
    此前的医学研究表明,抽烟的危害不只局限于肺部,它还会加速衰老、致聋、损害血管壁等,如今,西尔弗斯坦的团队发现了抽烟的又一宗罪。他们将70名从不抽烟的健康人以及同样数量的吸烟者分成两组,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后一组指的是近20年来每天抽20根烟以上、无意戒除这一坏习惯者,且这些人此前也并未出现过视力方面的问题。
   研究人员采用了测试视觉敏感度的普通手段,即让被条纹覆盖或是涂上色彩的矩形,以及由各种颜色的大量圆形所组成的一系列几何体出现在屏幕上每个图案稍纵即逝,测试者无法细细琢磨,只能依赖瞬间的反应与直觉。两组测试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平均而言,不抽烟的志愿者的辨色能力是吸烟者的两倍。在几何体辨认方面,也是后者的2至3倍,尤其是在几何体由3种不同颜色的圆组成时。
    据研究者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或许是尼古丁和香烟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眼球,而不只是损伤抽烟者脑部视觉中枢的功能。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抽烟导致的典型症状所引发的,即视网膜血管收缩、过氧化物在视网膜细胞内沉积过多。
心理素质决定健康
    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1、"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2、人的心理与生理,何以有如此紧密联系?
    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下丘脑位于丘脑沟以下,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和底部。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肾上腺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做坏事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3、"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个案1: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如果有目标呢?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 科学家还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再则,"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即,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还有,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长寿,有个原因就是,功成名就、获得社会认可,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 要注意的是:"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
    再则,目标不一定要大,学习唱歌、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
个案2: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暂的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身体每况愈下,深刻反省后,他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这让他心情格外轻松,同时,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好转了。
个案3 107岁离世的邵逸夫,乐于助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他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为何会如此? 美国有位医学研究员想了解此问题,他做了个研究:将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义工组;另一组为义工后备组。10个星期后,义工组的学生相比后备组,他们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显著地降低了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美国有位生命伦理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了"回声"的本质:"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的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有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付出"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4、长寿的主要秘诀是家庭和睦
个案4:格鲁吉亚有位农妇活了132岁零91天。在她130岁时,有记者问她长寿的秘诀,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危害与吸烟和不运动不相上下。
    美国一位精神病学家一项长达25年的"人格与心脏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心胸狭隘、名利心重、敌视情绪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性格随和的人,其死亡率仅为2.5%。心脏病的发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说:人际关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满着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致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再则,人是群体动物,活着,就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的人生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际关系有关,"需求"获得满足,即会收获快乐!
5、"付出友善"会"收获友善"
个案5: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个女病人的故事:艾丽斯几年前因失恋得了抑郁症,离开东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温情。好几次,艾丽斯从停车场出来上车道,尽管车道上排着长长的车队,但总是有人给她让道。这种彬彬有礼、先人后己的行为,使艾丽斯深受感动。时间一久,艾丽斯也养成了给停车场出来的车止道的习惯,她喜欢这种友善的行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会给她带来一种无可名状的快乐。一年以后,艾丽斯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
6、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人与入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如同人在山间呼喊发出的回声。"你善",回声则"善",如个案;"你恶",回声则"恶"。有些人人际关系差,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为何个案的抑郁症会好了?因为,"付出友善",哪怕是对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这种抗体能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百岁寿星就一个乐观共性
   城市老龄委对多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外国研究人员也对多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巧的是,中外两国研究者都发现:寿星们只有一个共性!
1、百岁寿星唯一共性不是饮食,不是锻炼,是乐观!
   
老龄委对全市多名百岁老人调查,89. 2%都是乐天派,心态好是他们的唯一共性。 国外研究人员对多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并揭开他们的长寿秘密: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一辈子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 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案例——115岁的老人,山东省第四届寿星榜单中,鄄城县的张存合老人以115岁高龄名列第二名。很多人都好奇,张存合到底有什么长寿的法宝呢?问起张的长寿秘诀,他的女儿张爱芝说,"他有个好心态,总是宽容待人。"一生乐观向上、平易近人,虽已是百岁高龄,但头脑灵活、思维清晰,脸上老年斑都很少看到,就像70多岁的老人。101岁的陈同寿也说,自己从不生气,读书人没有什么看不开。陈同寿的乐观都是从书里学来的,"我什么书都读,经常让晚辈推荐书单"。在陈同寿看来,乐观的老人连睡觉都香甜,想得少就不会失眠,"我每天睡前看书把身心放松一下,然后心无旁骛地进入梦乡"。
2、没心没肺的人最容易长寿
    据中国老年学会调查,在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中,遗传基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改善占8%、气候条件占7%,其余60%则取决于老人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秘诀就是心态。
    "没心没肺",许多人看是貶义词:大大咧咧,能吃能睡;心直口快,凡事不往心里去。可你知道吗?在专家眼里,这种"没心没肺"、活得比较粗线条的人,往往更长寿。
    "对现代人来说,病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一位94岁的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看上去就像60岁出头。问他长寿秘诀,吃什么补品,做什么运动,他笑了笑说:"我只有两句话,叫做'有说有笑,没心没肺'。" "没心没肺"指的是心胸开阔,小事糊涂。"有说有笑"指的是乐观开朗,有事不憋在心里。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烦恼,不生气,不用血压计"。可见,小心眼、爱生气是长寿的一大心理障碍。所以说,做人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心胸宽一点。
    "没心没肺,有说有笑"的人,他们很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生活张弛有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所以这类人进入"寿星"行列的几率最高。
3,为何你成不了"乐天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说,待遇及社会地位变化,有些人会产生不公心理。肿瘤科主任说,很多老人最怕得病,稍有头疼脑热就担心得了大病,听说老邻居去世就心有戚戚。一提到高胆固醇就"封杀"鸡蛋,一说到高血糖就拒绝所有甜食水果。
    但是,很多百岁老人却从不忌口,看淡生死。乐观的心态最有助于抗病抗癌。扬州100岁的孙瑞英在50岁时就被查出宫颈癌晚期,95岁还做了次大手术,她完全没把病放心上,每天仍旧吃早茶,逛花鸟市场,去菜场和老朋友们聊天。
4、乐观可以后天习得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认为,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长寿品质。"多跟乐观爱笑的人在一起,积极的情绪能够传染。"另外,运动能让人变得活泼开朗,增加社交可能性。为提醒自己坚持,可在门口放一双运动鞋。而对于因病消极的情况,建议家人可以这样助其乐观起来:
⑴ 为其提供患有相同病而治愈的案例,带他跟病友交流康复心得;
⑵ 定期带他做体检,避免其关于病情的胡思乱想;
⑶ 让他多倾诉身体的变化和感受;
⑷ 请病人帮自己做一些他能做到的事情。
5、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
    这副"心疗"处方,请收好! 各种不良情绪都会使身体发生变化。比如,生气时会出现脉搏、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忧伤时会使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欲减退;恐惧、说谎会使中枢神经紧张,随时导致血压升高。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专家为大家开的这一副"心疗"处方,会很有收获的!
笑是营养素。 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1分钟可以起到划船10分钟的效果;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快感。中老年人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喜剧、漫画,多听相声。
"话疗"是特效药。 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给布什开过一个健康秘方:话疗,每星期至少与家人交流15个小时以上;夫妻之间每天至少交流两个小时,包括共进晚餐或是午餐。
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长期独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所以,即使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总憋在家里,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试着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宽容是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总不可避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而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淡泊是免疫剂
    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楚。计较鸡毛蒜皮的事,心会很累。遇事不妨潇洒、大度一点,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内心满足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死 于 无 知
健脑提神法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照自然规律,人类的寿命可达120岁,动脉硬化自60岁才开始。而眼下,许多人30多岁动脉硬化,40多岁冠心病,50多岁脑卒中,60岁以上5种慢性病缠身。透支健康、提前患病、过早死亡成为常见现象。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断言:"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显示,心脑血管和癌症病人中,生活方式因素占比高达80%
    不良生活方式何以致癌?
    原因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处于封存不动状态。如果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像高脂饮食、抽烟酗酒、缺乏运动、经常熬夜、精神紧张等,激活了原癌基因或损失了抗癌基因,就会拉响人体的癌症"警报"。
    因此,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遵照这四大健康基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疾病可以减少一半,寿命有望延长10年,中年人的死亡率下降55%
     每天做三次,即利用早晨起床后和上下午休息时间做,每次花上10分钟。
1、按摩太阳穴。用拇指肚按太阳穴,四指贴前额,顺时针正旋30 次,反旋30次。
2、扣打耳鼓。两手掌掩耳孔,手指并拢,拍后脑7次,作间歇扣打,令耳孔发出呼呼作响,意守两眉间。
3、干梳头。两边手指稍弯曲,先从前额发际前后梳弄头顶部,直至发热,然后手指并拢,从两鬓发际向上挤压延伸至风池穴,指尖沿颈部两脊骨轻抹而下,15次,感到舒服即可。
4、搓百会穴。用双手拇指肚轮换搓百会,正反旋转各30次。
5、抹指尖。左右手用拇指肚轮换抹指尖30次。
    按摩时要意守部位,脑持静,除祛杂念,动静结合,这样可起醒脑作用。健脑操为治本,服药为治标,两者兼之实属必要。特别是部位按摩,刺激脑神经,可以疏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而使记忆力增强,精力充沛,智力长进,效果之佳是无可置疑的。    
现代人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保持心身健康,促进生活充满活力,作者认为,应该有一个适应全社会的心理健康的准则。作为心理健全的人.一般应具有以下的心理素质:
1.认知能力方面
(1) 具有轻松、乐观的态度。富于直觉,对环境有敏锐的感受力,可以觉察到别人不易注意的现象,并对它有洞察力,心理适应性强,愿意并能够接受新事物,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自己积极进取。具有安全感,积极解忧,不信天命。在处于心理逆境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控制。对待新生事物宁愿暂不作判断,也不愿用事物的光明面轻易肯定。不愿随大流或听天由命,能从紧张和危机中解脱出来。
(2) 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深信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价值,有较强的自信心,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动摇信念,直到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工作为乐,清心寡欲,不管社会对自己如何不公平,自己都会积极自乐于自己的成就,这是一种有责任及有意义的心理满足。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多花精力。
(3) 追求事业成功。不计较名利地位,只要成就,不图发迹。变通性强,思维通畅,善于举一反三,能想出有益于社会的点子,做出出色的成绩,而不做野心家(野心家常隐蔽自己真实的感情及意愿)。
(4) 标新立异,不循成规。不靠陈旧的做法建功立业,不盲从,敢大胆地提出疑问,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于弃旧图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与方法。心理素质高者并非智力超常,智力超常是创新的先决条件,但未必是"成功"。
(5) 能着眼于未来。思维活动不只存在于现在,它可以追溯过去,也想象着未来。思维中新的观点来自合理的想象,善出难题,解决难题,不追求权威、地位和自我形象,不断提高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时间观念强,讲究计划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有革新和改变现状的思维倾向。甘认不知,善于探索--没有糊涂,就没有领悟。敢承认"我不知道",这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克服当前的某些不足,关心公事,承认不同意见的存在是合理的。
2.情绪方面
(1) 情绪稳定、轻松、愉快、有活力、能持之以恒。保持心理平衡,能从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很快解脱出来,会享受生活。善于调节自己情绪,使之积极向上,以作为改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等的动力,有自我满足感。
(2) 善于和别人友好相处。有普遍的信任感,对别人不(或少)猜疑。
(3) 在社会关系方面能够相互满足,尊重他人。
(4) 能够以自己的侧隐之心及爱心。设身处地采取助人为乐的态度。
(5) 具有给予和接受"爱"的能力,培养"公平待人"的观念
(6) 能忍受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恶劣境遇。能将敌对心理用于创造建设性方面。
3.意志方面
(1) 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轻易低头或放弃努力奋斗。
(2) 刻苦学习。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及拼搏精神,来完成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工作中朝气蓬勃,不慕虚名,埋头苦干,不懈努力,创造新生活。
(3) 有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头脑清醒。自我感觉活动空间大,有较强的自制力,通过竞争,激发开拓进取精神,检验自身价值,明确方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 热爱劳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建设可爱的祖国,有自觉性与自豪感。
`
®
七星心理
版权所有
©

网址:dlqxw.com 手机:13704090712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七星街117号(24路公汽寺儿沟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