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2、对病人的鼓励就是给予勇气和力量
3、精神病人治愈后能否正常生活?
4、如何培养精神病人的卫生习惯?
5、劳动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6、杨氏太极拳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6年12月12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北京会见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习近平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对病人的鼓励就是给予勇气和力量
(1) 要正确认识精神病
   人们对精神病有种种偏见,其实精神病与其他内科病、外科病一样,只是一种病而已。内外科病,病人知道不舒服。而精神病人在病态下表现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正常,不是什么思想问题。精神病人与其他躯体疾病的病人不同之处在于身在病中不知病,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故而不主动求医,拒绝治疗。这就要求家属对精神病人要加倍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发现病人的优点,及时给于表扬,这就是正能量,可以增强他(她)康复、治愈的信心,这就是最好的心药!
(2) 家里有了精神病人,应及早到专科医院求治。
   有的家人觉得家里出了精神病人丢人,有的则因精神病人年轻,得精神病后,别人知道了会影响病人以后的恋爱、工作,迟迟不肯到专科医院就诊,可终究纸包不住火。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而已。有的则认为精神病人是着了魔,到处求神拜佛,结果劳民伤财,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
(3) 病人在家治疗,应注意房间设置简单整洁,不要有凶器、绳索、农药等危险品。
   特别是抑郁症病人,要高度警惕,以免发生意外。有的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可出现伤人、损物等行为,陪人应注意自我保护。
   (4) 病人生活要有规律。
   制定作息时间表,按时休息,按时起床,病人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增加活动,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对孤僻懒散的患者,应督促其参加简单的文体活动,避免终日卧床。
(5) 监督服药。
   由于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没病,故而大部分病人不愿服药,很多人藏药。一定要监督服药,防止丢药、藏药及随便加、减药。另外,药物不能由病人保管,以免出现意外。
(6) 应注意复发。
   精神病人复发率高,有的家人只看到病人已正常,未按医嘱巩固服药。有的则因患者服药后出现坐立不安、视物模糊等副作用,家属就认为药不对症,或病加重了,而自行停药,造成复发。
(7) 法定监护人应主动学习《心理疏导疗法》。
   掌握心理卫生的基本常识,学会应用疏导疗法的基本原则护理病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给病号做出好榜样,带动病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克服悲观、紧张、懦弱、犹豫、刻板、固执等不好的个性。培养乐观、轻松、勇敢、果断、灵活、随便的好习惯。坚持“三自一转移”,摆脱病态思维的束缚,破解病态思维的恐吓与欺骗,尽早恢复认知能力,成为正常人。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纠正,自我鼓励、自我实践、自我总结,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精神病人治愈后能否正常生活?
   一个人患了精神病,经过治愈后能够正常生活,包括工作、学习、家务劳动、交往等方面都能适应。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精神病治愈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工作,并能与正常人一样做出成绩。例如:某钢铁企业的一名工人患精神分裂症治愈后,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有的精神病人治愈后照样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是许多正常人也难以达到的目标。
      日本森田学派的创始人森田正马,也曾患精神病,治愈后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创立了森田疗法,对精神病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些病人仅获得临床缓解,但不一定对社会功能适应良好,这些人工作、学习等能力可能达不到原来的水平,但也应让其积极过正常人的生活,这本身对其也是一种锻炼,正常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样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如何培养精神病人的卫生习惯?
  精神病人在生病过程中,由于某些症状的影响,病人常处于淡漠、活动减少或高度兴奋、躁动、意识不清等状态,对自身卫生常不能自理。或漠不关心,以致感染机会相应增加。如何培养病人讲卫生的习 惯 ,具体措施如下:
(1)正面教育:使病人了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意义,讲清道理,稍加督促,就能够执行得很好。
(2)用鼓励、暗示和诱导的方法:对某些不大注意卫生的病人,通过他人协助处理完善后,对他进行适当夸奖,也可利用鼓励暗示使病人自动把衣服穿好。对一些动作迟缓呆板的病人,可将梳子放在病人手中,衣服放在身旁,诱导他自己处理,一面在旁加以督促,往往收到较好效果。
(3)以清洁、合适的衣服吸引病人。一般以病人喜爱的衣服。 对一些轻躁狂病人以及因衣服不好看而不肯穿的病人,使用这种方法。 (4)重复培养:培养病人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只有付出艰苦劳动,才会收到满意效果。
劳动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以器质性疾病为诱因的精神障碍能否参加劳动,需在精神症状解除后,结合原发疾病的恢复情况而定。
    对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劳动也是一种治疗手段,适当地参加劳动不仅可增强患者的体质,而且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促使其社会功能的恢复,防止出现不可逆转的精神衰退。
    根据患者的情况,从事劳动的节奏和劳动强度可不同,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平整土地、编织、饲养、园艺、摘菜、打扫卫生等。但应注意,患者在劳动过程中,应由医护人员或专人看管,时刻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另外,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患者在急性期不宜劳动,防止出现意外,在急性期过后应让其进行适量的劳动。
   机体在运动过程中,要不断接受客观环境中适宜的刺激以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机体与客观环境相对平衡状态,因而患者通过适量的劳动,使大脑与整个神经系统获得适宜的刺激和锻炼,转移患者对病态的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校正病态行为,恢复和发展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在不违背武术本能的基础上,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创造了一套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的动作,并具有纯朴、独特、新颖、别致的特色,它在中国武坛上的出现,为人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氏太极拳是哲拳,它是武术,也是医术,更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文化。杨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它融汇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哲理,博采各家武术精华,动作适应人体生理卫生。
   杨氏太极拳其动静虚实的变化、刚柔内外之消涨,与唯物辩证法阐明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规律相吻合,是体育运动中最适宜健身的具有科学原理的优秀拳种之一。
    杨氏太极拳架式舒展大方,动作简洁柔和,速度缓慢均匀,动中有静,柔中寓刚,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身心兼修,老少皆宜。它具有强身祛病之效,又是自卫技击之术,不仅历六世、经百余年而不衰,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日益呈现风行环宇之势。
    杨氏太极拳构思细腻,编排合理,结构严谨,全面完整,有一定的科学性,使武术、保健、疗病三者自然结合,不但能消除三者之间原有的矛盾,还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在处理一般动作与高难动作的协调、缓和与紧张的安排上,都显得非常适当,使演练者自始至终,甚至连续练几趟,均感舒适,轻松愉悦。尤能适应多方需求,满足练功、健体、疗病的男女老少需要。它适应面广,锻炼效果较好,使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武术这一瑰宝增添了色彩。
七星心理
版权所有

网址:www.dlqxw.com